医药流通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变革。2025 年上半年,随着带量采购政策的持续深化和医保支付改革的逐步落地,行业呈现出"冰火两重天" 的发展态势。
国药控股以2860.43 亿元的营收规模继续领跑,但净利润同比下降 9.53%;上海医药,凭借工业板块的强劲表现实现归母净利润 44.59 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51.56%。这种分化不仅体现在财务数据上,更反映在分销网络布局、零售终端转型、医疗器械创新及战略规划等各个层面。
本文将对国药控股、华润医药、上海医药、九州通和重药控股五家行业龙头企业的半年业绩进行全面剖析,揭示行业变革中的生存逻辑与发展机遇。
整体业绩:规模与效益的再平衡
2025 年上半年,中国医药流通行业整体呈现 "规模增长放缓,效益分化加剧" 的特征。五家龙头企业的营收规模从 411.88 亿元到 2860.43 亿元不等,形成明显的梯队分布。
展开剩余92%国药控股依然以 2860.43 亿元的营收位居榜首,但同比下降 2.95%,成为前五强中唯一营收下滑的企业。这一下滑主要源于带量采购和国家谈判药品降价对分销业务的冲击,其医药分销收入同比下降 3.52%,毛利率也从 7.45% 降至 7.11%。
上海医药和华润医药,分别实现营收 1415.93 亿元和 1318.67 亿元,同比增速为 1.56% 和 4.3%。上海医药的表现尤为亮眼,归母净利润达到 44.59 亿元,同比激增 51.56%,这主要得益于其工业板块 11.50 亿元的利润贡献和商业板块 17.94 亿元的稳定表现。华润医药则保持稳健发展,税后利润 50.54 亿元,其中制药业务营收 248.08 亿元,同比增长 4.3%,中药业务更是实现 9.1% 的增速,展现出良好的业务结构韧性。
九州通和重药控股,分别实现营收 811.06 亿元和 411.88 亿元。九州通作为民营医药流通企业的代表,虽然营收规模相对较小,但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其院外数字化分销业务同比增长 21.08%。重药控股则以 3.54% 的营收增速和 18.56% 的净利润增速,展现出区域龙头的活力,其市外营收占比已达 65.85%,说明全国化布局初见成效。
从盈利能力来看,行业呈现出 "规模不经济" 的现象。营收规模最大的国药控股净利润跌幅最大,而上海医药通过工商协同实现了利润的跨越式增长。这种分化预示着医药流通行业正从单纯的规模竞争转向质量效益竞争,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产业链整合能力和创新业务拓展能力成为关键的利润驱动因素。
分销业务:网络深度与政策缓冲的较量
分销业务作为医药流通企业的核心板块,在 2025 年上半年面临着最为严峻的政策挑战。带量采购范围的扩大和药品价格的持续下行,对传统分销模式构成巨大压力。五家企业在分销业务上的表现呈现出显著差异,反映出不同的网络布局策略和政策应对能力。
国药控股的分销业务收入为 2185.27 亿元,占总营收的 73.62%,但同比下降 3.52%。这一下滑主要受带量采购和国家谈判品种降价的影响,导致高毛利品种的销售占比下降。为应对这一挑战,国药控股加强了费用管控,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及财务费用率分别降至 2.74%、1.28% 和 0.35%,三项费用率合计优化 0.2 个百分点,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利润压力。
华润医药的分销业务表现相对稳健,实现分部收益 1083.30 亿元,同比增长 2.3%。这一增长得益于其 "润曜域" 品牌从传统分销向 "分销 + 营销"的战略转型智慧财讯,通过专业化医学信息传递和数字化诊疗服务,提升了对工业客户的服务价值。华润医药在骨科、介入、IVD 等专业领域的能力建设,以及区域检验中心的投入运营,进一步增强了其分销网络的竞争力。
上海医药的医药商业收入达 1294.33 亿元,同比增长 2.17%,其中进口总代业务表现突出,新增进口总代品规 25 个,实现销售收入 175 亿元,同比增长 11.7%。公司凭借康德乐中国的整合优势,在进口药品代理领域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这一业务板块不仅贡献了稳定的收入增长,也提升了整体分销业务的毛利率水平。
重药控股继续巩固其区域分销优势,医药批发业务实现营收 390.52 亿元,占总营收的 95% 以上。其分销业务的显著特点是医院纯销占比高,覆盖超 8000 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这种深度绑定的终端网络在政策波动期展现出较强的稳定性。同时,公司通过内生增长与外延并购相结合的方式,新增 14 个空白市场布局,实现全国 31 个省全覆盖,市外营收占比提升至 65.85%,区域扩张成效显著。
九州通则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的分销之路,其面向药店、诊所及大型医药零售电商平台的院外数字化分销业务快速增长,上半年收入规模达到 106.36 亿元,同比增长 21.08%。通过药九九 B2B 电商平台和零售电商服务平台,九州通成功构建了覆盖院外市场的数字化分销网络,这一业务板块不仅增速领先,也成为对抗政策风险的重要缓冲垫。
总体来看,分销业务正经历从 "广度覆盖" 向"深度服务" 的转型。能够为上下游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具备专业化细分能力和数字化运营能力的企业,在政策压力下展现出更强的韧性。未来,分销业务的竞争将不再是单纯的渠道覆盖比拼,而是供应链效率、专业服务能力和数字化技术应用的综合较量。
零售业务:专业药房与数字化生态的崛起
2025 年上半年,医药零售业务成为医药流通企业抵御政策风险、实现业务多元化的重要突破口。随着处方外流的持续推进和消费者健康需求的升级,零售板块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五家企业在这一领域的布局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
国药控股的零售业务实现逆势增长,收入达到 171.62 亿元,同比增长 3.65%,主要得益于专业药房销售收入的增长。作为全国性流通龙头,国药控股凭借其强大的供应链能力和广泛的网络覆盖,在专业药房领域建立了一定优势,成为承接处方外流的重要力量。
华润医药的零售业务表现最为亮眼,实现收入 55.15 亿元,同比增长 11.4%,其中高值药品直送(DTP)业务表现尤为突出,实现收益约 37.6 亿元,同比增长 14.1%。这一增长得益于华润医药在特药营销领域的深耕和与百强连锁的战略合作,公司通过"润曜域" 零售 BU 团队与多家头部连锁企业深度对接,共同推动院外市场的专业化发展。
上海医药在零售领域推出了 "上药新零售一体化战略",以上药云健康、华氏大药房、上药院边药房、镁信健康四大业务板块为核心,构建 "以患者为中心" 的专业一体化零售体系。虽然未披露具体零售收入数据,但其 DTP 药房网络通过与康德乐中国的整合,已形成品牌统一、运营一体的行业领先格局,在承接创新药处方方面具备独特优势。
九州通的零售业务以规模扩张和数字化运营为主要特征,截至 2025 年 6 月底,其"万店加盟" 直营及加盟药店数量已达31535 家,覆盖全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在快速扩张的同时,公司注重经营质量的提升,通过数字化技术与规模化优势积极承接处方外流。报告期内,好药师品牌面向 C 端的新零售业务表现强劲,"618" 活动销售总额突破 2 亿元,抖音、快手等兴趣电商渠道收入同比增长 95%。
重药控股的零售业务实现营收 19.47 亿元,旗下 "和平药房"" 和平新建康 "等品牌覆盖全国 22 省市 850 余家门店。公司通过DTP 药房与社区健康药房的协同发展,深化" 商品+ 服务 " 双轮驱动模式,专业药房销售同比增长10%,展现出区域零售龙头的专业化发展路径。
从零售业务的发展趋势来看,专业药房(尤其是 DTP 药房)成为各家企业的战略重点,这一领域不仅毛利率较高,也是承接处方外流的主要载体。同时,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线上线下融合的 O2O 模式、兴趣电商渠道的拓展以及 "医药 + 保险" 的生态构建,正在重塑零售业务的盈利模式。未来,零售业务的竞争将聚焦于专业化服务能力、数字化运营效率和患者管理能力的提升。
医疗器械业务:政策免疫与创新模式的探索
医疗器械业务作为医药流通企业的重要增长极智慧财讯,在 2025 年上半年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发展态势。一方面,高值医用耗材带量采购的持续推进对传统器械分销业务造成压力;另一方面,创新服务模式和家用医疗器械市场的兴起为行业带来新的增长机遇。五家企业在这一领域的战略选择和业务表现差异显著。
国药控股的器械分销业务收入为 570.53 亿元,同比下降 2.46%,主要受带量采购政策及终端需求结构变化的影响,毛利率较高的器械品类销售收入有所下降。尽管规模依然领先,但增速落后于行业平均水平,反映出大型企业在器械领域面临的转型压力。
上海医药的器械业务通过模式创新实现了逆势增长,报告期内实现销售收入 225.7 亿元,引进 5 个新产品。公司重点推进大型医院 SPD(供应链绩效优化)合作,上半年新增 15 个 SPD 项目,并在陕西、重庆等区域实现 "零" 的突破。这种 "供应链 + 服务" 的创新模式不仅提升了与医院客户的粘性,也增强了对抗政策风险的能力,带动器械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13%。
华润医药的医疗器械分销业务收入 180 亿元,同比增长 8%,主要得益于产品结构优化和专业能力提升。公司持续加强骨科、介入、IVD、基础耗材等专业领域的能力建设,上半年引进 7 个产品,新增 11 个终端创新服务项目。同时,华润区域检验中心的正式投入运营,进一步完善了其"院内 — 院外 — 居家" 全场景的检测服务体系,为器械业务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
九州通的器械业务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OTC、医疗、服务等业务同步发展,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195.29亿元,同比增长18.34%。,在医美器械领域实现销售收入 5.83 亿元(含税),同比增长 48.64%,合作医美机构超 11000 家。这种差异化的产品策略帮助九州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了新的增长点,同时也提升了整体器械业务的毛利率水平。
重药控股的器械业务增速显著,一季度器械销售达 32.8 亿元,同比增长 17%。公司取得全国主流医药商业企业首张放射性药品经营资质,自建放射性药品仓库投入运营,引进放射性药品氟 (18F)、锝 (99mTc) 2 个新品种,在细分领域建立了竞争优势。这种专业化、差异化的发展路径,使其在区域器械市场中保持了领先地位。
总体来看,医疗器械业务正经历从简单分销向 "产品 + 服务"模式的转型。SPD 模式、专业检测服务、家用医疗器械和医美器械等新兴领域成为增长亮点。能够快速调整产品结构、创新服务模式并深耕细分市场的企业,在政策压力下展现出更强的增长韧性。未来,器械业务的竞争将更多地依赖专业化服务能力、供应链管理效率和创新产品引进能力。
2025年战略布局:数字化转型与生态构建
面对行业变革加速的新形势,五家龙头企业在 2025 年上半年纷纷加大战略调整力度,数字化转型、生态合作和业务创新成为战略布局的核心关键词,展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和资源禀赋。
国药控股将费用管控和一体化建设作为战略重点,通过集中采购、物流、财务等一体化体系建设,持续优化运营效率。尽管面临业绩压力,公司仍在医药零售领域持续发力,依托专业药房网络承接处方外流,同时通过政府补贴等方式弥补主营业务的利润下滑,这种稳健的战略选择有助于其度过行业调整期。
华润医药的战略核心是从传统分销向 "分销 + 营销"的转型,通过 "润曜域" 品牌构建覆盖特药营销、慢病营销以及零售营销三大核心板块的营销体系。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公司打造了润曜物联平台及具备仓储管理能力的 WMS 系统、运输管理能力的 TMS 系统,实现物流数字化闭环管理。与百雀羚生物医药达成的 "未来药店共生联盟" 战略合作,进一步拓展了其在医美产品及健康解决方案领域的布局,展现出构建大健康生态的战略意图。
上海医药的战略布局呈现出 "工商协同、创新驱动" 的特点。在商业领域,公司深化与京东健康的线上整合营销,通过 "自营 + 招商代理"模式拓展终端覆盖;在工业领域,通过收购天士力等举措强化研发能力,工业板块贡献利润 11.50 亿元。公司重点发展的进口总代业务新增 25 个品规,创新药业务实现销售收入 242 亿元,同比增长 22.6%,展现出在高端医药产品领域的强大竞争力。
九州通的战略布局以 "三新两化" 为核心,即新分销、新零售、新医疗和数字化、平台化,推动公司向大健康产业服务转型升级。在资本运作方面,公司公募 REITs 项目完成发售,Pre-REITs 基金募集资金 16.45 亿元,构建了多层级不动产权益资本运作平台。在业务创新方面,"九医诊所"AI 辅助诊断平台覆盖近 3000 种疾病,11 万 + 种药品知识,为基层医疗终端提供数字化赋能,这种 "轻资产 + 平台化"的战略路径,使其在民营医药流通企业中保持领先地位。
重药控股的战略重点是区域深耕与全国扩张并举,通过新增 14 个空白市场布局,实现全国 31 个省全覆盖。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公司加速 "医药 + 互联网"布局,重药云商线上平台交易额约 10 亿元,同比增长 72%。在专业化发展方面,公司通过全国性 CSO 合作项目拓展产品矩阵,自有品种奥美沙坦酯片等实现上市推广,进一步完善了产业链布局。加入央企后的资源整合优势,也为其未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各家企业的战略布局来看,数字化转型已成为行业共识,无论是物流管理、终端服务还是患者管理,都在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生态合作也成为重要趋势,通过与工业企业、零售终端、科技公司的战略合作,构建全方位的健康服务体系。在业务创新方面,专业化、细分化成为突破方向,从高端药品代理到特色医疗器械,从专业药房到互联网医疗,企业正在通过差异化竞争构建新的核心能力。
医药流通 3.0 时代的来临
2025 年上半年中国医药流通行业的发展态势,标志着行业正从规模扩张的1.0时代和效率提升的2.0时代,迈向价值创造的3.0时代。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国药控股、华润医药、上海医药、九州通和重药控股五家龙头企业的表现,为我们勾勒出行业未来的发展轮廓。
从财务表现来看,行业分化加剧,单纯依靠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上海医药和重药控股通过工商协同和差异化布局实现的高利润增长,印证了价值创造型模式的优越性。在业务结构上,传统分销业务增速放缓,而零售业务、创新器械和增值服务成为新的增长引擎,这种结构性变化正在重塑行业的利润格局。
在能力建设方面,数字化转型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华润医药的物流数字化到九州通的院外数字分销,再到上海医药的新零售体系,数字化技术正在全面渗透到采购、仓储、配送、销售等各个环节,推动行业效率的新一轮提升。同时,专业化服务能力日益重要,无论是 DTP 药房的患者管理还是 SPD 模式的医院服务,都要求企业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
展望未来,医药流通行业将呈现三大发展趋势:
一是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具备全国网络布局和强大资源整合能力的龙头企业将占据更大市场份额;
二是商业模式不断创新,从传统的药品分销向健康服务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
三是数字化深度赋能,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将在供应链优化、患者服务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对于医药流通企业而言,要在3.0时代赢得竞争优势,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构建差异化的核心能力,无论是专业领域的深耕还是创新模式的探索,都需要形成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二是加强生态合作,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构建共赢的健康服务生态;
三是推动数字化转型,用技术手段提升效率、优化服务、创造价值。
2025 年上半年的行业表现告诉我们,医药流通行业的转型阵痛仍在继续,但新的发展机遇也在孕育。那些能够顺应时代变革、把握政策导向、满足市场需求的企业,必将在新一轮行业洗牌中脱颖而出智慧财讯,引领中国医药流通行业迈向更加成熟、更加高效、更加多元的新发展阶段。
发布于:北京市创元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